考慮到它作為美國偉大商業傳記之一的地位,我決定在幾個月前閱讀《泰坦》,這本書講述了洛克菲勒的故事。(我還搭配了一些塔貝爾的歷史。)《泰坦》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顯然是大量研究的產物。以下是一些引起我注意的要點: • 某些時期似乎更有利於傑出人物的崛起,至少在商業上:卡內基、摩根和洛克菲勒都是在四年內出生的。(史蒂夫·喬布斯和比爾·蓋茨也是在同一年出生的。)我想知道這有多少是關於文化與商業機會的問題。更一般地說,我沒有意識到19世紀末的熱情(當時的感知)。托馬斯·梅隆說:“這是一個很少出現的時期,幾乎不會在任何人的一生中出現兩次。” • 蔡爾諾(Chernow)說:“許多19世紀中期的人們保持這樣的日記,以強化節儉,並客觀化他們的道德表現。青少年們寫著充滿激勵、勸告、靈感和警告的日記。安德魯·卡內基給自己寫了激勵備忘錄,而威廉·C·惠特尼則保持了一本小筆記本,裡面寫著小格言。一種矛盾的衝動在起作用:人們在激勵自己卓越的同時,也試圖抑制他們在新競爭經濟中的無止境慾望。”我不禁想知道,這種認真是否在今天顯得陌生,或者它是否完全存在,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出現,例如拼搏文化、生活方式影響者、自助書籍等等。 • 洛克菲勒在小時候向其他孩子賣糖果。我發現這一具體細節在大亨的起源故事中有趣地常見。(例如沃倫·巴菲特、謝爾登·阿德爾森、托馬斯·愛迪生。) • 蔡爾諾強調他從小就被賦予自由和責任的重要性。我也被這種情況在類似故事中出現的頻率所震驚。例如,比爾·蓋茨在一次訪談中提到,他在青少年早期所獲得的自由(晚上偷偷溜出家門等)對塑造他成為今天的他有影響。(儘管他承認自己並沒有以那種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 • “人們注意到洛克菲勒最早的記憶與謹慎有關,他編輯掉了缺席的父親和酗酒的祖父,卻保留了堅強而持久的母親和祖母。他總是擁有一種不尋常的自我保護能力,能夠抑制不愉快的記憶,並保持那些增強他決心的事物。”這讓我想起哈佛格蘭特研究中的“抑制”觀點(參見2009年《大西洋月刊》的文章[1])。我常常想知道,抑制(與“處理情緒”相比)是否被低估了。 • 我不理解對標準石油如此具定義性的整個回扣爭議。企業在獲得顯著需求的回報中獲得某種折扣是非常普遍的。洛克菲勒的名字因此是否因這一爭議而受到不公平的玷污? • 與“果斷領導者”原型相比,這本書強調他基於共識的決策過程是非常有趣的。顯而易見的問題是,這種描述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實的。也許他的觀點往往是顯而易見的,他擁有足夠的地位和可信度,使他的觀點在不打擾和諧的情況下得以傳達。(另一方面,延遲收購俄亥俄州的油田表明,這至少並不總是如此。) • 我發現將標準石油描述為第一代和第二代公司,以及洛克菲勒作為第一代和第二代經理的說法引人深思。(第一代:能夠在非常混亂和開放的空間中創新;第二代:能夠以嚴格的運營紀律擴展。)在這個框架中,洛克菲勒既是史蒂夫·喬布斯的第一代,也是第二代。 • 蔡爾諾描述了洛克菲勒如何受到卡內基《財富的福音》一文的影響。我去讀了它,發現它的觀點比我之前理解的簡單呼籲慈善更為複雜。“在施予慈善時,主要考慮應該是幫助那些能夠自助的人;提供部分手段,以便那些渴望改善的人能夠做到;給予那些渴望使用能夠讓他們崛起的幫助;協助,但很少或從不全力以赴。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種族,都不會因施捨而改善。” [...] “唯一真正的改革者是既小心又焦慮地不去幫助不值得的人,正如他幫助值得的人,甚至可能更是如此,因為在施捨中,獎勵惡行造成的傷害可能比減輕美德造成的傷害更大。” [...] “因此,富人幾乎被限制在遵循彼得·庫珀、巴爾的摩的伊諾克·普拉特、布魯克林的普拉特先生、參議員斯坦福等人的榜樣,他們知道,最好的利益社區的方式是將能夠讓有志者崛起的梯子放在他們的觸手可及之內——公園和娛樂手段,幫助人們在身心上;藝術作品,必然會帶來快樂並改善公眾品味,以及各種公共機構,將改善人民的整體狀況;以這種方式將他們的剩餘財富回饋給大眾,以最能夠為他們帶來持久好處的形式。”有趣的是,卡內基對慈善的負面影響如此重視。對他來說,能夠“改善公眾品味”的藝術作品應該優先於單純的“施捨”(這可能會造成傷害)。洛克菲勒似乎同意:“學會如何施予而不削弱受益者的道德骨幹是一個偉大的問題。”在這個話題上,弗雷德里克·T·蓋茨的慈善建議,提到過且我設法追蹤到,現在讀起來也很有趣[2]。 • 空氣質量如此糟糕,以至於某些煉油廠周圍的環境破壞了啤酒和牛奶的想法讓我震驚。據我所知,城市空氣的有害特性是如果我們回到過去,首先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事情之一。 • 蔡爾諾描述了克里夫蘭的尤克里德大道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可悲的是,它似乎已經完全被拆除。我想了解為什麼:任何個體在拆除一棟美麗的房子時可能會犯錯,但所有房子都被拆除則需要結構性變化。隨著城市經濟衰退,員工是否變得過於昂貴?財產稅是否上升到無法承受的水平?這是否僅僅是品味變化的故事?當然,美國各地有許多尤克里德大道。 • 一些引人注目的小事實:1873年和1893年的恐慌當時都被稱為“偉大蕭條”。在西奧多·羅斯福任內,司法部有17名律師。詹姆斯·喬伊斯得到了伊迪絲·洛克菲勒的支持。約翰·D·洛克菲勒 Jr.不喜歡現代藝術,但艾比·洛克菲勒幫助創辦了現代藝術博物館。我不知道早期的石油峰值預測竟然如此之早!“在1875年,賓夕法尼亞地質調查局的負責人亨利·E·威格利發出了末日警告,該州——因此也是全世界——的石油產量已經達到峰值。” • 我對這本書的主要反思,以及我想說的批評,是關於標準石油的商業內容太少。書中花了大量時間講述洛克菲勒進行的競爭對手收購,但卻沒有解釋他是如何負擔得起這些收購的。為什麼標準石油能做到這一點,而其他競爭對手卻無法收購他?在這段期間,洛克菲勒是如何管理稀釋的?他是否在周期性低點進行購買?這本書聲稱他傾向於以公平價格購買,但實際上是否存在隱性強迫?資本成本和關稅在確定國際市場結構中有多重要?大型語言模型在這些問題上對我幫助不大。一般來說,商業傳記對我來說結構分析太少。在理想的世界中,我真的希望能有一些人類傳記和哈佛商學院案例研究/高盛分析的結合:關於主題與其父母的關係的故事,當然,還有數據、表格和圖表。也許在實踐中這是具有挑戰性的,因為需要產生這樣的東西的技能差異,但也許未來的大型語言模型能夠按需生成它們。(這是一個評估嗎?)今天哪些書最接近做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