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话题
#
Bonk 生态迷因币展现强韧势头
#
有消息称 Pump.fun 计划 40 亿估值发币,引发市场猜测
#
Solana 新代币发射平台 Boop.Fun 风头正劲
(尝试我的第一条超长推文 :-)
麦基的书本质上是一本关于苹果公司的传记,但重点在于它与中国的关系。它赞美了苹果的天才——苹果组织,而不是史蒂夫·乔布斯或蒂姆·库克——却指责该公司最终对中国的完全依赖。尽管其最终目标是提出一个地缘政治观点,但在此过程中,这本书也毫不掩饰地夸大了苹果在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它基本上认为,苹果是中国先进工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老师。
与其他电子制造商不同,苹果没有使用标准化的现成部件。每一个小组件都是由苹果工程师与供应商合作定制设计和生产的。苹果要求其供应商以高质量、低容差、低缺陷率和极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复杂产品。不仅仅是1000万辆大众汽车,而是1000万辆法拉利。而且我们谈论的是每隔一年就有重大、往往是激进的产品升级的法拉利。
苹果对生产过程的微观管理是如此极端,包括对供应商使用的设备的所有权,以至于它应该被视为主要制造商,仅仅将劳动和房地产的管理外包给供应商。
麦基和苹果会让你相信,苹果不仅生成了蓝图知识,还生成了关键的隐性知识,并将其转移给了供应商,最终转移给了中国。
这本书让人觉得,苹果对中国的重要性不亚于台湾和香港的企业家。(没门,抱歉。)
可以这样类比:史蒂夫·乔布斯和他的设计部门完全基于设计和功能构思出疯狂的想法,并命令他的工程师想办法实现,无论如何。工程师们因此成为了共同创造者。
但工程师们从工程的角度提出了“可行”的想法,而不是从大规模生产的角度。
同样,苹果的供应商也必须想办法大规模生产这些“可行”的疯狂想法。
如何在要求的规模和效率下生产,并达到要求的质量,保持低错误率,是一种独特的创造。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创新,过程创新,确实应该被视为共同创造。
东亚从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它长期以来被描绘为其他地方生成的前沿技术的接受者。但这些技术并不会自己大规模生产。
这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重要区别:两者都进行大规模生产,但只有其中一个能够高效地进行大规模生产。马祖卡托在她的《企业家国家》中赞美了国家在资本主义创新中的作用,但在她对日本和苏联的比较中,她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公司的动态角色是将创新转化为大规模产品。
就像乔布斯和他的工程师一样,苹果可能设定了其供应商生成隐性知识、无数微创新的条件。但这些知识实际上是由供应商在实践中生成的。
叙述也明确指出,苹果在中国所做的事情在其他地方是不可能的,或者至少非常困难。
这需要一个拥有工程人才的本地供应商聚集(书中和科技界通常称之为“生态系统”)。我想人们已经讲述过这个轶事:如果你需要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微螺丝,短时间内在中国可以通过一个电话快速批量获得,但在德克萨斯州可能需要两个月。
这还需要一个迅速消除障碍的国家,无论是土地许可证还是电力或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同样重要的是,它需要一个非常灵活、尽责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不一定一开始就具备技能,但可以被训练到苹果所要求的严格标准。
你知道我想说什么 ;-)
在苹果完全依赖中国之前,它曾尝试与亚洲以外的公司签约。韩国的乐金在墨西哥和威尔士有组装iMac的工厂。台湾的富士康在加利福尼亚和捷克共和国有工厂。富士康在管理劳动问题方面优于LG,部分原因是它在内部专制方面做得更好。但富士康最终将几乎所有苹果的业务转移到中国,除了其他原因外,因为它在中国对劳动的专制管理优于大多数其他地方。
麦基有一章讲述苹果在印度的多元化。显然,该公司内部包含对印度的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依我看,印度可以再现中国的技术生态系统、供应商网络、优惠的国家政策,甚至可能再现其国家能力。
但它能否再现中国规模的严格劳动队伍?即使在中国的消费电子合同行业,工人流动率也很大。普通中国工人厌恶单调的工作。然而,印度在跨国公司中有更多的工人抗议渠道。它有工会。它有定期诉诸民粹主义的选举政治。
可能由于印度的工资较低,严格管理的重要性就不那么大。但我对此持怀疑态度!苹果是超速运转的O型环生产的终极代表,它需要对工人进行非常严格的控制。

一些澄清。
(1)是的,富士康在书中占据了显著位置。其他台湾承包商也有提到,但富士康获得的关注最多,原因显而易见。书中还提到了“红色供应链”,尤其是立讯精密,中国本土的苹果承包商。
(2)与书中所论述的相反,我并不清楚苹果是否拥有转移到中国的隐性知识和过程创新。这些知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因此,至少要给予台湾和中国承包商同样的认可。
一些澄清。
(1) 是的,富士康在书中占据了显著位置。其他台湾承包商也有提到,但富士康获得的关注最多,原因显而易见。书中还提到了“红色供应链”,特别是立讯精密,作为中国本土的苹果承包商之一。书中对他们的优势也没有吝啬。
(2) 但在书中,承包商总体上是苹果的配角,因为苹果是“过程知识”的最终创造者。但苹果在中国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全新的。这些知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发生在现场。因此,功劳至少同样属于承包商,无论是台湾的还是中国的。然而整本书围绕着苹果的英雄叙事而设计。
46.32K
热门
排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