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證券背景下的訂單、費用和最終性為基礎的以太坊 Layer-2 與索拉納的真實比較分析 證券的結算不僅僅是關於吞吐量;它關乎信任、可靠性和系統完整性。而且,過往的記錄很重要。 以太坊 L2 繼承了以太坊的可審計性和最終性,通過強制納入和 L1 錨定來減輕排序者風險。 索拉納的速度被驗證者集中、費用不穩定和需要手動重啟的網絡中斷所抵消。對於受監管的證券,以太坊 L2 更接近 SEC/FINRA/DTCC 對於韌性、不可逆和合規結算的標準。 👇
1. 交易排序 以太坊 L2s 運作方式: 目前大多數的 rollup 使用單一的排序者,通常由專案團隊運行(Arbitrum 基金會、Optimism PBC、Coinbase 的 Base 等)。 這使得操作員可以自由決定排序——他們可以重新排序或審查。 緩解措施:許多 rollup 在 L1 上有強制包含(用戶可以直接發佈到 L1 以繞過排序者的審查)。 未來:共享排序者(Espresso、Astria)和“基於 rollup”將去中心化排序。 過往紀錄: 目前沒有主要的 L2 被指控在生產中進行任意審查,但操作員的信任是隱含的。 風險在 L2BEAT 的風險框架中公開記錄。 索拉納 運作方式: 排序由被選為該時段“領導者”的驗證者進行,使用歷史證明(PoH)來時間戳和排序交易。 實際上,由於索拉納的驗證者運行在強大的硬體上且數量相對較少,排序掌握在當前時刻的領導者手中。 索拉納的低驗證者數量(約 2,000–3,000 總數,前 100 名的集中度更高)意味著排序影響力集中。 過往紀錄: 索拉納曾多次遭遇擁堵事件,排序被壓倒(特別是在 2021–22 年的 NFT 鑄造中)。 驗證者共謀或 MEV 在索拉納的研究不如以太坊多,但由於高硬體門檻和基金會影響,去中心化的擔憂仍然存在。 比較: 以太坊 L2s:目前存在操作員排序風險,但明確緩解並隨著時間去中心化。 索拉納:基於領導者的排序,驗證者較少,硬體集中度更高,沒有 L1 “逃生閥”。
2. 交易費用 以太坊 L2 運作方式:排序者決定包含性,因此在實踐中設置有效的費用政策(包括哪些交易、如何積極地批量處理等)。許多 Rollup 目前運行類似於以太坊 EIP-1559 的費用市場,但由運營商自行決定。運營商可能會操縱包含性,但協議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費用規則。 過去記錄:沒有持續的操縱報告,但在擁堵時費用可能會激增(例如,Arbitrum 在迷因幣爆發期間的排序者)。關鍵點:用戶仍然可以選擇將交易發送到 L1,保證最終包含。 Solana 運作方式:Solana 使用“本地費用市場”機制:驗證者根據提供的費用優先處理交易,但擁堵是按帳戶處理,而不是全網絡。驗證者(領導者)決定其插槽的包含性。由於驗證者硬體成本高,較少的參與者設置費用動態。 過去記錄:Solana 曾經出現過機器人用垃圾郵件淹沒網絡的情況(2021–22),導致費用被人為壓低。基金會此後實施了本地費用市場,但批評者認為垃圾郵件控制仍然是驗證者的裁量權。 比較: 以太坊 L2:排序者擁有強大的控制權,但最終費用受到 L1 錨定和協議規則的限制。 Solana:領導驗證者控制插槽的包含性,生態系統在垃圾郵件和不穩定的費用市場方面面臨挑戰。
3. 結算最終性 以太坊 L2s 運作方式: “軟最終性” = 當序列器將交易包含在 L2 區塊中。 “硬最終性” = 當該批次在以太坊 L1 上發布並證明(zk-proof 或詐騙證明)。 操作員可以延遲發布,但不能覆蓋以太坊的結算規則。 一旦在 L1 上,最終性與以太坊一樣強(約 12 分鐘的檢查點最終性)。 記錄: L2s 曾經有過停機時間(例如 2022 年 1 月的 Arbitrum 序列器故障),但用戶的資金在 L1 上仍然安全且可提取。 結算一旦包含在以太坊 L1 上,從未被撤回過。 索拉納 運作方式: 索拉納的目標是 ~400 毫秒的區塊時間和 ~2–3 秒的最終性,在正常情況下由 PoH + Tower BFT 保護。 如果集群停止,驗證者協調重新啟動,這可能涉及選擇回滾點。 在索拉納本身之外沒有更高層的結算層。 記錄: 多次停機(2020 年 3 月,2021 年 9 月,2022 年 5 月,2023 年 2 月,2024 年 2 月)。 有些需要數小時的停機時間,驗證者在重新啟動之前回滾或重播插槽。 這意味著結算並非完全不可撤銷:在少數情況下,交易可能在停機後丟失或重播。 比較: 以太坊 L2s:依賴以太坊進行硬最終性——操作員可以延遲但不能覆蓋最終結算。 索拉納:自包含的最終性;在運行時強大,但停機顯示驗證者協調可能會妨礙不可逆性。
合規透視要點 以太坊 L2:集中化排序器風險仍然存在於排序/費用上,但結算的最終性依賴於以太坊,更符合 SEC/FINRA/DTCC 對不可撤銷結算和可審計性的期望。 索拉納:更快的即時最終性,但驗證者驅動的暫停和重啟顯示出較弱的保證。從合規的角度來看,過多的裁量權掌握在可識別的運營者手中,增加了責任和監管風險。
17.2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