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 "他們是這種藝術形式的先驅,正在掙扎著誕生。 他們的工具不是畫筆、鑿子、油畫或丙烯,而是電腦和數學方程式……他們認真相信,在電腦中……人類可能會找到一種強大的工具來增強藝術表達。"
1975: "數位藝術並非全新: 可以肯定的是,自從第一台數位電腦上市以來,電腦與藝術之間幾乎就有了一種表面上的聯繫……在1950年代末,貝爾電話公司甚至有一個著名且資金充足的藝術與科技計劃……" 下方:毛澤東(F&S II. 89)由安迪·沃荷與EAT合作,1973。
1975年:"對於大多數外部人士來說,包括許多藝術家,電腦藝術的整個概念都是神秘的,並且在某種程度上是威脅性的。 如果藝術,應該來自人類的靈魂,也可以來自機器的內臟,那麼有什麼能阻止電腦完全取代人類呢?" 下方:安迪·沃荷與EAT合作的《雨機》,1970年 + 約1960/70年代的EAT明信片 + 曼弗雷德·羅伯特·施羅德的《Oko II》,1968年 | 萨格勒布當代藝術博物館
1975年:"就像線條的繪製方式和圖像的構成方式一樣,人類在視覺藝術領域中,或許能夠在電腦的助產下,產生一些新的東西。" 摘自《印第安納波利斯新聞》1975年3月26日,馬里昂·西蒙·加梅爾的文章《電腦畢卡索?還不行》。 下方:無題,喬治·尼斯,1971年 + 曼弗雷德·莫爾,安娜瑪麗·維爾納畫廊,蘇黎世 1969年5月14日 - 7月12日 + 超變換,維拉·莫爾納,1974年。
3.11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