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等7月的fomc,其实我觉得联储的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已经很明显了 联储及各国接下来如何应对ai加速带来的经济指标的失效更值得我们关注。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依赖于一个关键假设: 通过调节利率影响投资和消费,进而调节就业和通胀。 但在AI时代,这一传导链条正在发生断裂。 首先是利率传导机制的钝化,当企业的主要投资转向AI系统和算法优化时,这些"无形资产"的投资决策对利率的敏感性远低于传统的厂房设备投资。 其次是通胀目标制的困境。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设定于上世纪80年代,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成本结构。但在ai革命边际成本趋零的时代,2%可能过高。 第三是就业政策的结构性悖论。AI创造的新就业岗位与被替代的传统岗位就算不考虑可能的数量上的巨大差异,还存在巨大的技能错配。 这意味着联储无论如何调节货币政策,也无法阻止即将到来的巨大的失业潮,传统的"充分就业"概念需要重新定义。 四、"好通缩"与"坏通缩" 传统经济学将通缩视为洪水猛兽,因为它往往伴随着经济衰退和债务通缩螺旋。但AI驱动的通缩可能属于另一种性质——"好通缩"。其特征是:由技术进步驱动的成本下降,伴随着实际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升。历史上,工业革命时期的价格下降就属于这种情况。 但问题在于,现有的政策框架无法区分"好通缩"与"坏通缩"。央行的反应函数依然将所有通缩都视为需要对抗的目标,这可能导致政策过度刺激,在其他领域积累泡沫风险。 五、"局部通胀"与"局部通缩" 最后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看到科技进步和失业带来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下降形成局部通缩的时候,同时又会经历ai基建投资的不断增加形成的局部通胀。 联储及各国监管部门对这种情况将更加束手无策:宽松将进一步鼓励投资形成投机泡沫,紧缩又会进一步打压消费影响就业 因此,不管从哪个角度分析,我们很可能都会在不久的将来,看到联储这个无冕之王,在左右为难的尴尬中,影响力日渐凋零。
11.6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