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財政主導時代的特點,一個月前寫過從財政擴張2.0的角度去看產業、市場及後續的走勢,最近越來越多的機構都開始在說進入財政主導的時代。那麼財政主導的時代特徵是啥:1、最關鍵的就是不再以削減支出為核心,而是優先依靠強勁經濟增長來縮減赤字率,就像貝森特6月份說到“關鍵是經濟增速要快於債務增速。如果我們改變國家與經濟的增長軌跡,就能穩定財政,並通過增長化解債務”。 2、小政府往大政府轉變,財政深度介入到產業經濟裡面,川普最近推動的大美麗法案、AI國家行動計畫、穩定幣法案都是如此,以此構建了一體兩翼的財政產業經濟政策。 3、通過財政刺激經濟增長,勢必進一步推高債務規模,債務就成了財政擴張時代最大的約束。在這個約束下,大政府會追求兩件事:一是盡最大努力去獲取更多的財稅收入,從這個角度看關稅、晶片出口收稅、移民金卡等都是為了獲取更多財稅收入以期能減少赤字缺口; 二是,不遺餘力推動利率走低,利率走低有利減少利息支付成本,提高出口競爭力。 4、債務約束下、債券衛士時不時會跳出來警告政府,造成市場的衝擊和震盪。當然市場會去看是不是真的能帶動經濟走高、經濟增速是不是能跑得過赤字增速,如果是大家會相信這一套邏輯、若不是則會用腳投票。 5、財政主導時代,核心就是經濟能不能跑起來,然後管控過熱風險,那麼能達到相對平衡。然後央行獨立性一直會是一個被拿來說的話題,其實個人倒是覺得還是看最終效果如果能達成上面說的推動了經濟增長、減少赤字讓經濟增速跑贏赤字率、估計大家就不會太重視央行是否獨立了(當然也不是說央行完全成立傀儡,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配合相信大家是希望看到的)。 6、如之前財政擴張2.0推文裡聊到的,中長期邏輯堅實、短期會有小級別風險衝擊。這些小級別風險衝擊可能來自關稅(此風險應該已經解除)、可能的通脹走高(當下正在經歷有苗頭,需要證明是不是一次性的)、債券衛士的示威(超額發債回補流動性帶來潛在風險,當然這個衝擊要比23年同期應該要小很多)。
qinbafrank
qinbafrank2025年7月21日
從財政擴張2.0的角度梳理過去幾個月市場走勢以及未來怎麼看?上週五大家談space聊到近期市場走勢,把當時的語音放出來。1、整體來說4月中以來市場是有兩波走勢: 第一波4月中到6月初上漲然後小調整,這一階段主要推動力是川普轉向 第二波是則是從美國轟炸伊朗核設施以伊衝突停止為起點到現在(暗含美國並沒有放棄全球領導力 7.9月關稅截止日期延緩(當時聊到市場還會再次買單 上週通脹符合預期、財報季開門紅, 當然對於幣市還有特殊的在於穩定幣法案通過數字資產市場結構法案提上日程。 這兩個階段特點:4月中是大餅比美股先反應,6月底則是美股更強勢 2、未來怎麼看? 1)之前聊過以大美麗法案通過為標誌意味著川普第二任期的政策從緊縮性政策開始過渡到擴張性政策階段,從剛開始追求降本增效到開始追求經濟增長,之前這裡有聊過大美麗法案的意義 2)很多人忽略了23-24年美聯儲處於貨幣政策收縮階段(加息、縮表),是拜登政府的《基建法案》《科學與芯片法案》為代表“拜登經濟學”財政擴張政策是市場走勢的最底層支撐邏輯。在23年底 這兩篇關於財政政策與流動性的推文裡有聊過這一點。所以稱之為財政擴張1.0,現在川普是財政擴張2.0。 中長期來說又是對市場形成了新的支撐,財政擴張2.0裡未來還會伴隨的利率大概率繼續走低(今年年內一到兩次降息、明年會繼續,繼續維持去年三季度關於未來兩年內有限度寬鬆的判斷 3)對於幣市最大的推動力就在於《穩定幣法案》和《數字資產市場結構法案》帶來的穩定幣浪潮、幣股融合趨勢、rwa真正落地,更大的mass adoption 財政擴張2.0是整個宏觀市場最底層的支撐邏輯,穩定幣法案和數字資產市場結構法案是對加密資產的支撐邏輯,這是中長期市場堅實基礎。 3、未來可能的風險是哪些? 1)但是之前也有聊過財政擴張2.0最大的政策約束就是美國債務規模越來越大,雖然美債沒有違約暴雷的危機,但是會有長債收益率走高壓制市場風險偏好衝擊風險資產的風險 2)而從短期來看,8月1號關稅截止日期,之前在關稅川普想要什麼?的推文裡 風險在於川普絲毫不讓,歐盟、日韓很難妥協(感覺他們希望的川普的讓步並不大),8月1號新關稅就落地了,會對市場帶來一定的衝擊。特別是川普開始厭煩一直被人說關鍵時刻總是退縮,上週華爾街日報說川普是在貝森特的勸阻下才放棄貿然解僱鮑威爾,今天川普就發文說“不需要誰給我闡述厲害關係,只有我向別人解釋”,惱怒情緒可見一般。就是我們不能期待川普一直會妥協。 當然如果沒談攏直接宣佈落地,個人以為這個衝擊力度應該是要遠小於4月初的水平的,美股也就是小級別的調整幣市自然也會受到影響。然後貝森特出面斡旋,也有可能把加上去關稅再削減下去,到時也是再上車的機會。 短期內還要關注下通脹走勢,個人觀點一直都是關稅帶來的商品通脹走高會被能源通脹、服務業通脹走弱對沖掉 總的來說,中長期邏輯堅實,這中間會有幾次小級別的風險衝擊帶動市場回調調整,但再出現類似3、4月份的那種超大級別風險衝擊個人看概率不大。
20.45K